谷爱凌斯坦福GPA满分被网友质疑,本尊亲自下场强势回怼!



这个Final week真是不好过啊!
很多人都还在等待自己的成绩
却被谷爱凌的斯坦福成绩一整个秀到了
全科满绩的成绩真真是望尘莫及~

图片

不过没想到成绩单都摆在这了
居然还能被人质疑
说是靠妈妈和团队的???

图片

这多少就有点侮辱人了吧
人家自己考出来的成绩
非得说成是走后门的?

图片

这老六到最后还嘴硬
说这份成绩单没有滑雪优秀
真是鸡蛋里挑骨头

图片

不过小谷怎么能输?
她看到了这篇帖子
亲自下场怼了博主


满GPA真的很难吗?


很多Final出成绩的同学也纷纷在朋友圈晒出自己一年的成果。

图片

高GPA就是留学党们的命,申请靠GPA,毕业也靠GPA,GPA决定了一切...

宽进严出的美国大学在GPA的把控上可以说是很严格了,但也都是教授们大笔一挥的事儿。


在这里就跟大家详细解释下美国大学GPA的构成:

Assignments 平时作业(20-40%)

每一次作业都有一个分数,比较重要的作业可能一次就是大几十分,其他则是10分或20分不等。

学生每次作业里的分数相加,算出百分比,就是作业的平均成绩。

学生们需要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特别是满分比较高的那些“大”作业,绝不可掉以轻心,因为平时的作业成绩一定会影响到最终总成绩。

Quiz 小测验(10-20%)

美国老师往往会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做一些小测验,有些是临时性小测验(Pop quiz),不会提前通知。

特别是当老师看到大家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觉得学生没有花足够时间学习的时候。

这些小测验的分数也和作业一样,会被累积起来,用以计算最后的平均成绩。

Test 考试(10-20%)

Test指在一个大的章节教学结束后的总结性考试。这些考试一般都会提前通知学生准备,对于学生最终的GPA来说非常重要。

不同于国内的教学习惯,除了期中期末的大复习,美国老师每一阶段的教学后是不会再花时间带学生复习知识点的。

所以平时Test所考的内容对于学生准备期中和期末考试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期中和期末考试(15-25%)

期中考试的范围一般涵盖从开学到期中所学的内容,而期末考试则是一整个学期所学的内容。

通常在期末考试之前,老师会带领学生们复习一遍,有些老师还会列出考试重点。

和国内不一样的是,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在总成绩里占的比重没有那么大。

Project 项目(10-25%)

这些project一般来说也和作业差不多,但是有时候会是小组作业,即需要几个人一起完成的作业。

每个人都需要在项目中有所贡献,齐心协力地合作。同一个小组的同学可能会拿到同样的分数,也有可能会根据自身的表现得到不同的评分。

有时候是外出参观回来写的心得笔记,有时候是一个实验报告,有时候是一个研究论文等等。

Participation课堂表现(5-20%)

美国老师非常看重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们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讨论,主动问问题,和老师互动,贡献自己的想法等等,都是老师们希望看到的。

如果在课堂上从不发言、对老师的问题不做回应,都会被认为是参与程度不够,拿不到这关键的课堂参与分数。


Effort学习努力程度(5-10%)

Effort这项不常出现,老师会把这个分数算进Participation中。

一般来说老师会看得到学生们是否为学习新知识付出了努力。这个分数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就等于白送一样。

但是如果老师觉得你应付作业、不好好记笔记、粗心大意地对待作业和考试,就会认为你没有付出努力,不会给你这个分数。


GPA是当代大学生核心KPI


在如今这个社会,事业和爱情是有哪样就搞哪样。而留学申请是需要样样兼顾。

上到GPA,实习科研,下到文书、简历、推荐信,样样都马虎不得。


选择留学路线时

GPA 在整个过程中起到敲门砖的作用,虽然不是唯一的标准,但也至关重要,尤其是如果你想申请排名高的学校。

我们一般能看到两种数据,一种是最低水准,即达到多少的 GPA 才能够申请,还有一种是展示了该项目录取者的平均水准。

通常来讲,美国高校更看重申请者的综合能力,而以英国为代表的、深受英联邦教育体系影响的国家或地区(比如新加坡、香港等)更看重申请者的学术成绩。


选择保研、求职路线时

GPA不仅在留学申研中扮演重要角色,在保研和求职中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保研:决定保研成败的要素分别是成绩、英语、论文和优秀的科研经历。对于想保研的大学生而言,GPA 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甚至说它能决定你是否拥有保研的资格。

求职:很多公司在招聘流程的最后一步都会要求学生提供一张他们的成绩单。


如何提升GPA


提高GPA没有投机取巧的办法,第一要义必定是努力学习。


GPA有哪几种类型
总GPA (overall GPA):指在学校里学习过的所有课程总的GPA,成绩单上也会直接显示的这样的GPA。

专业GPA(Major GPA):一些高校可能会直接在成绩单上显示两个GPA,一个是总GPA,另一个是专业课GPA。

核心课程GPA:比如理工科同学,可能都有多门数学课,这样的大类基础课程可能也会算在专业GPA内,但与其他专业核心课程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有些学校会专门把这些核心课程拎出来专门计算GPA。一般来说核心课程由对方学校界定。


顺利拿捏GPA的方法
了解学分构成:虽然学习是没有捷径的,需要脚踏实地、用心经营每一门课,但是了解学分的构成,能让我们知道哪些课程需要分配更多的精力。大学里不仅要学好专业课程,非专业课程的分数也能让GPA产生差距。

了解分数构成:很多老师会在第一节课就说明期末打分的组成,比如课堂发言、平时小组作业、期末考试、出勤各占多少。能拉开差距的部分更需要多加努力去学习和认真完成对应项目。

把握老师资源:平时课后可以多找老师沟通,争取留下好印象。被老师眼熟,不仅在打平时分可能存在一定优势,也有利于之后找老师写推荐信。

应对专业压分:有些课程整体打分不太高,当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去刷年级和专业排名,以展示和印证自己的学习能力,在申请时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其他提升GPA的经验
•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找个固定的学习伙伴或学习小组。
• 不要在可以拿满分的环节掉链子,如出勤、按时交作业等。
• 选课时在可以选择老师的情况下,多了解多比较,选择一些容易掌握的课程来学习。
• 善于利用学长学姐的资源,有些考试卷可能每一届都有很大的相似。
• 有课程项目的课积极表现,尤其是如果有加分的。

GPA不是申请时的唯一考量因素,如果GPA不是特别高,也不是完全没希望的。

就比如美国大学在GPA上就会相对包容一些,存在低GPA逆袭的可能。

但GPA还未成定局之时,同学们可以将GPA的提升放到更重要的地位,这样在之后的申请季中将会有更多选择。